关灯
护眼
字体:

12.第十二章

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nbsp;她精心打扮了几个时辰,托了爹去求洪大人,好不容易才得到了和赵桀独处的机会,可他连看都不看她一眼,却要跟苏家人一起上街。

    “你说完了吗?要是没事我要走了,我可不想惹义王生气。”史凌汐见史安安恨恨地瞪着她,心中满是无奈。

    俗话说,自作孽、不可活。她自己作的,怨不得别人。

    “等一下!”史安安见她站起身来,一把拉住了她,却被她甩开了。

    “你的手……”史安安记得之前偶然见过她的手应该满是茧子的疤痕才是,如今却如此光滑,实在不像是受过苦的人。

    “史安安,你大概是忘了我在史府说过的话了,我再告诉你一遍,如今的史凌汐已经不是之前的史凌汐了,我劝你最好别惹我。”史凌汐说完这句话,便头也不回的离开了,只剩下史安安径自怔愣在原地。

    ******

    苏辙站在醉玉楼的门口有些担忧的望着楼梯的方向,虽然史凌汐说过不必担心,但他还是有些不放心。

    “子由,这才过去一会儿罢了,你都要把楼梯给看穿了。”苏轸注意到他的目光,戏谑道。

    她这话一出,一旁原本正在交谈的苏轼和赵桀也忍不住笑出声来。

    说笑间,史凌汐从楼梯上走了下来,看见几人正站在门口等她,便疾步走上前去。“我来了。”

    “苏兄,刚才你说还有一个赏月的好地方,在哪里?”看人都到齐了,赵桀便有些迫不及待的看向苏轼问道。

    “我带你们过去,不过在这之前我们要先去买点东西。”苏轼说着,看向众人疑惑的目光,神秘一笑。

    几个人并肩走在眉山城的街道之上,路过的行人不时回头张望,俨然他们在别人眼中也已经成了一道风景。

    夜色已深,但喧嚣声不绝于耳。酒馆商舍都挑起了灯笼,火红的灯笼将月色衬托的更加迷人。

    苏轼带着众人到了一处摊位停了下来,摊主正低着头专心制作孔明灯,听见了脚步声这才抬起头来。

    “我要一盏孔明灯。”苏轼这么说着,摊主应了一声,从身后拿了孔明灯给他,收了钱后便又继续低头制作了。

    路过曹婆婆的摊位时,那里也聚集了不少人,许多人是在街上逛累了停下来吃东西的。

    “子澹、子由、小妹!”曹婆婆眼尖的看见了他们,对着他们挥了挥手。

    他们也笑着回应,已是戌时,担心一会儿会饿,苏轸顺便从摊位上买了五个桂花饼和月团带着。

    跟着苏轼穿过眉山城繁华的主街道之后,周围吵闹的声音渐渐变少,再穿过一条小路之后,他们来到了一片草地之上。

    这片草地旁有一条河流,正是他们之前放灯那条河流,但这里的河水却清澈见底,透过月色隐约可以看见河流底下的石子。

    月亮倒映在水流之上,仿佛水中也多了一弯圆月。

    翠绿草丛之间不时有白色蒲公英的种子飘来,沾上了点点桂花的香味。

    一闪一闪的亮光朝他们靠近,飞舞在半空中、河流上,这是史凌汐第一次看见这么多萤火虫。

    中秋节之后天气转凉,那个时候萤火虫便更少了吧。

    “阿嚏。”赵桀原本觉得有趣抬手去接蒲公英的种子,不想吸到了鼻子里,忍不住打了个喷嚏。

    他这一个喷嚏把他们几人之间的隔阂打去了一半,几个人都不约而同的笑出声来。

    几个人将孔明灯拿好,又把街上买来的笔墨也拿了出来。

    “今天是中秋佳节,我们每个人便写一句期许或愿望在这孔明灯上吧。”苏轼这么提议着,随即拿起笔笑道:“我先来。”

    “愿得年年岁岁月如此夜明。”苏轼抬笔几乎是一气呵成便写完了。

    “大哥,写得好,那下一位谁来写,不如义王殿下吧。”苏轸这么说着,苏轼赞同的点点头,将手中的笔递给了赵桀。

    “本王可没有你们那文采。”赵桀拿着笔犹豫了片刻,听到他们说:“随便写就好了。”

    “天生我材必有用,千金散尽还复来。”赵桀闻言不再推脱,而是径自写道。

    史凌汐看见他写的诗句,忍不住偷偷笑出声来:不得不说,李白这句诗和赵桀很搭啊。

    “苏辙。”赵桀写完之后将笔递给了一旁的苏辙。

    苏辙沉吟了半晌,终于写道:“大海从鱼跃,长空任鸟飞。”

    “下一个我来吧,你们写的都不是愿望。”苏轸看赵桀写完之后,便从他手中接过了笔,在灯上写下:“愿得一人心,白首不相离。”

    看见她写的诗句之后,苏轼和苏辙对望了一眼,忍不住感叹:“小妹长大了。”

    “凌汐,你来。”苏轸白了他们一眼,随即将笔递给了旁边的史凌汐。

    史凌汐拿着笔看了看不远处的苏轼,她记得苏轼有一首诗《水调歌头》特别符合现在的意境,也特别符合她此时此刻的心情。不过这首诗要出现大概还要等到二十多年之后,那个时候苏轼做这首诗的时候是在和苏辙分别很久,想念兄弟的情况下做的。

    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”她这么写了,苏轼一惊看向一旁的苏辙,苏辙也是一惊看向史凌汐。

    上次回门时已经惊讶于她在药理方面的本领,想不到她不仅对药材有研究,就连诗句也能写得这么好,到底还有多少他不知道的一面呢?
上一页目录下一章

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

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

下载APP
终身免费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